第418节(1 / 2)
而相州节度使葛培,倒是有几分领兵之才,奈何勇则勇已,谋略不够,朝政大权几乎由李宗训一人独揽。
当初李宗训逃离中京,带走了一批官吏,但事出紧急,很多人的家眷和属官都来不及离开,全留在了中京。
于是,大量空缺下来的官位,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……
许多豪绅大户,有钱有粮,未必有官,一看风水轮流转,今岁到我家,便争先恐后地抢官买官。
一个个托人情,塞好处,几乎要打破头。
李宗训眼下正是大量需要用钱用人的时候,都懒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索性自己专门搞一条门路,自己收钱,明码实价地卖官,不让任何中间人赚这个差价……
此举最显着的效果,便是在极快的时间内,为邺城新朝空虚的国库,积累了大量的钱财。
李宗训手段狠,人也阴。
等卖得差不多了,他合计合计,就给买来的官位,设了一个入职障碍,取了个有趣的名字,叫“竞职”。
也就是说,买了官能不能走马上任,还得看能不能竞争过别人……
有本事的就留下来,为李家卖命。
没有本事的,那便留一个散官头衔,无实权无俸禄,自己可以摆摆架子,在亲朋面前装一装老爷,除了娱乐身心,别的屁用没有。
这招阴毒,邺城到处是骂李宗训的人。
有些急眼的甚至在家里焚香祷告,盼裴獗快点打入邺城,统一大晋,将李宗训这个烂人赶尽杀绝……
对这些埋怨,李宗训全不看在眼里,坦然自若。
“能者居之,天经地义。”
有本事你上啊,没本事上不了,怪得了谁?
冯蕴在庄子里听到这些事,笑了笑,竟然觉得李宗训这一招,十分的绝。
可以说,半点毛病都没有……
不是要官吗?一手钱,一手货,又不是没给。
毕竟买的是官位,不是权位。
大家都得偿所愿了,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
“又丰富了国库,又打击了本地豪绅,吃相虽然难看了一点,但确实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。这损招,没有二十年为非作歹的经验,干不出来。”
邢丙、阿楼、葛氏兄弟几个都在侧,闻声不住的点头,小满却很是不懂。
“那他不就把世家豪绅都得罪了吗?”
“不。”冯蕴浅抿一口香茶,淡淡地道:“手可遮天的世家,无须买官,新朝自己就要巴结上去,拉拢收买,许以官位。花钱买官的,恰是那些手头宽裕,有几个钱,但地位身份够不到的人。这一部分人,最好收割……得罪他们又如何?无非抱怨几句,无兵无势,还翻得了天不成?”
在绝对的势力面前,愤怒即是无能。
“李宗训这人,不可小瞧。”
燃眉之急
忙碌几天下来,庄子里的田地都翻得差不多了,冯蕴看了一下水田的情况,准备先育秧苗。
育苗那天,几个什长伍长恰好过来议事,顺便凑过来观看。
冯蕴没有把苗放到田里去育,而是专门为稻种安排了一间暖房,搭上数层竹架子,取田泥置于上方,均匀撒上稻种,屋子里用木炭保暖加热,密不透风,再派人按时添加水分……
徐嫂子也在旁边,整个人看得目瞪口呆。
“娘子让人捯饬屋子的时候,俺还不知干啥用的。哎哟娘也,原来是给稻子住的呗。”
众人齐笑。
杨什长问道:“里正娘子,把稻子撒在竹垫上,这能成吗?”
“能成。”冯蕴道:“先育苗,等苗出芽,天气暖和了,连同竹垫一起,整个放入苗圃里养着,等五月份,秧苗长到二十来公分,再移栽到水田里去。”
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。
“这是个什么说法?为何要如此麻烦?”
但凡下过地的人,都知道,稻子是直接丢在水田里播种的,里正娘子这么倒腾,不嫌麻烦吗?
冯蕴也是从书上看来的。
那些解释,一时半会跟他们说不清。
她只道:“这么做至少有三个好处,一是给稻种保温,加快育苗速度,弥补雪灾误了的农时。二是育苗的时候不占用田地,田里可以种一些蔬菜,还有那些种了冬小麦的田,等到五月收割再整一遍,不受影响,土地利用率就高了。三是育好的苗,等到一定的大小,可以看出苗种好劣。我们只移植那些长势好的,差的便淘汰掉。如此,产量便会比直接播种好上许多……”
村人种了一辈子地,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。
尽管里正娘子很有本事,可看她细皮嫩肉的,也不是种过地的人,他们不信冯蕴比自己家世代传下来的手艺更强。
看了半晌,笑盈盈地离去了。
嘴上没说什么,显然是不信。
冯蕴当然不会相劝。
播种是大事,勉强不得。何况用育苗法代替直播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