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玉书眉头挑起,她万万没想到林朝阳会在这个时候提起自己母亲。
自己母亲平时对林朝阳什么样子,她是再清楚不过的。
因为从一开始就反对她的婚姻,所以从丈夫到这个家里,她就表现出横眉冷对的姿态,最开始时不时的就要给林朝阳几句难听话。
相处了几个月之后,可能是看出了丈夫人品德性都不错,冷言冷语是少了,不过态度依旧算不上好。
到丈夫写小说的事曝光之后,虽然母亲嘴上没说什么,但陶玉书发现她的态度对比以前还是要好了不少的。
不管怎么说,丈夫这半年多可没少受她的气,但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,反而还会不时的开导与母亲赌气的她。
陶玉书心里清楚的知道他所受的委屈,一想到他这些委屈都是为了自己,陶玉书心中就充满了感动。
今天,林朝阳又在接受校刊采访时将母亲好一顿夸,陶玉书听着都觉得脸上有些发烧。
她心里回想着母亲平日里的冷言冷语,对林朝阳爱的更甚,对母亲的意见也更大了。
找了个这么好的女婿,一点都不知足!
第76章 《小鞋子》的反响
《燕京大学校刊》是周刊,每周二出刊,每刊四版内容。
虽然只是校刊,但它的发行范围并不限于燕大校园,燕京市内的多所高校和学术、文化单位都有订阅。
五月的第三个周二,新一期的《燕京大学校刊》正式出刊。
陶父上完了课,信步回到办公室,刚坐下喝了口茶,坐在他隔壁的邓广明就拿着一份报纸走了过来。
“小陶,快看看!”
“看什么?”
“你那个女婿,上校刊了。”
邓广明比陶父大了十岁,他的研究方向是宋史,被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。
他称呼陶父“小陶”倒不是倚老卖老,而是几十年来的老习惯。
陶父接过报纸,前几天他倒是听女儿提了校刊采访林朝阳的事,并没有太放在心上。
对于他们这些老资历的教授来说,上个校刊只是平常事而已。
不过他也能理解女儿的心情,自家这个女婿人品、性情、才华都是一时之选,唯一可惜的是出身低了一点。
可也正因为出身低,才显得他的名字出现在燕大校刊上的不容易。
欣慰的同时,陶父的眼神快速的扫过报上的文字。
“嗯?”他的眼神停在一段采访内容上,仔细审视。
这个臭小子,倒是挺会拍马屁。
看完了这一段采访内容,陶父脸上露出几分会心的笑容。
林朝阳在校刊的采访里把妻子杜若慧好一顿夸奖,虽然不太符合实际情况,但陶父也能明白他的苦心。
过去这半年多,妻子对待女婿的态度他是看在眼里的。
这孩子能做到这个地步,难能可贵,当得上一句温良忍让、顾全大局。
晚上吃完晚饭回到屋中,陶父将校刊翻出来递给妻子,“看看吧!”
陶母不解其意,接过来看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丈夫想让自己看什么。
“他还怪会做好人的!”
陶母嘴上依旧不饶人,但语气和缓了不少。
陶父沉声道:“人心都是肉长的。你这个人,坏就坏在这张嘴上。”
被丈夫训斥了一句,陶母不高兴的转过身,不再搭理他。
陶父无奈苦笑,妻子的脾气从年轻时就是这样,有点大小姐脾气,大部分时候都是嘴上厉害,称不上是“刀子嘴,豆腐心”,但确实没什么坏心思。
成年人是很难被说服的,孩子的态度妻子都看在眼里,陶父也没有办法强逼着她,他只希望妻子能够从心里接纳这个女婿,一家人和和美美。
最近这一两个月,关于图书馆的管理员林朝阳就是写《牧马人》的许灵均这条消息一直在燕大校园内流传着。
前段时间,《燕京文艺》再次刊发许灵均的作品《小鞋子》也引来了学生们的关注和热议。
这两天《燕京大学校刊》又刊发了编辑部编辑对林朝阳的采访,一时之间,让林朝阳的名字成了燕大校园里的热词,学生们私下里对他的讨论声甚嚣尘上。
从出身农村,到燕大教授女婿,再到新锐作家,林朝阳的经历堪称励志传奇。
借着校刊上的采访热度,陈健功代表五四文学社找到了林朝阳,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。
“让我演讲?”
林朝阳看着陈健功,脸上满是惊讶。
“对啊,学生们现在对你特别感兴趣,大家都希望你能来给我们做个演讲。”陈健功兴冲冲的说道。
“演讲这事我可不擅长,再说也没什么东西可讲。”
“就当是一次交流嘛!你别有压力,你的经历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很有激励作用,讲讲经历就可以。”
林朝阳沉吟着考虑要不要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