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73章(2 / 2)

拔寒门官员,还是将田地夺回来,都得慢,需得如春风细雨,看似下得不大,日日下,很快就能打湿地面,低洼处也能聚成水流。

首先是人,颜士玉提议,之前的科举改制一定要进行下去,并且要做好监督,严防世家舞弊的行为。

这一点李暮歌没有任何意见,科举改制是她第一项政绩,她肯定会保持好,并且之后会越来越严格。

第二点,和穆盈栀有关系。

“以前是我不懂事,没有看明白她的行为有什么好处,还与她置气,现在想来,殿下当时应该就已经看出来了,她的有教无类,真的很有用。”

今年科举的状元,也是朝中唯一一个庶民出身的官员,就是穆盈栀的学生——穆九榕。

“所以你打算让她收更多庶民做学生,从中挑选人才,进入朝堂为官。”

李暮歌正好看见了奏折上的这一段,和颜士玉此刻简单的口述不同,奏折要写得详细许多。

“正是,有穆九榕在前,想必穆盈栀收学生,会更轻松一些,而且只她一人收学生,不至于叫世家的人生出疑心来。”

颜士玉变了很多。

李暮歌想,以前颜士玉谈起穆盈栀,语气总是多有不满,她很少会正面看待穆盈栀的行为,甚至有时候会对穆盈栀充满敌意。

不光是因为穆盈栀此前曾对颜士玉恶言相向,更是因为颜士玉和穆盈栀在之前,她们二人的立场完全相反。

相反的立场导致两人水火不容。

现在,颜士玉将自己的立场从世家转为寒门,和穆盈栀立场一致后,她自然而然看见了穆盈栀每一个举动中的深意,以及那些行为对寒门影响有多大。

“不够。”

李暮歌将奏折合上,两个字表达了她对颜士玉将希望寄托在穆盈栀一人身上的不满。

“世家底蕴千年,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拔除,殿下千万不能着急。”

颜士玉微微皱眉,她担心李暮歌又要做什么大开杀戒的事情,来推行政策。

李暮歌摇摇头,还是那两个字:“光凭一个穆盈栀,根本不够用,并非我着急,是你太不着急了。世事瞬息万变,谁也说不出五年十年后是什么光景,只盈栀一人,她能教几个学生?孔子号称弟子三千,都没法彻底改变战国格局,她能比上孔子吗?”

“并非是让穆盈栀自比圣人,而是让她慢慢教,一点点来。”

“那寒门何时能成气候,我老死,他们都不可能和世家对抗。”

李暮歌从不会将改变的希望,寄托在个人身上。

这么大一个国家,怎么能光靠一个人?

“殿下的意思是,要多几个‘穆盈栀’?”

颜士玉明白过来了,她有些没信心。

李暮歌点点头,说道:“穆九榕自小就被她带在身边,在穆盈栀十几年的教导下,才如此优秀,十几年才能培养一个初入官场的人,等穆九榕登上高位,又得十几年,来回三十多年才能叫一个人登上高位,中途但凡有意外,这个人就废了。”

颜士玉想说可以多教几个。

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老师更是,很多大儒一辈子顶多培养个优秀的学生,一旦穆盈栀身边的学生多了,她难免分心。

其他人,也就很难达到穆九榕的高度了。

“况且,人才难寻,穆九榕天生过目不忘,悟性超绝,吟诗作对信手捏来,如此天才,世间有几个?又有几个能幸运地遇到伯乐?”

李暮歌又问,颜士玉这下是真说不出话来了。

穆九榕确实是少数,这世上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,哪怕过五关斩六将,拿到了官位,在官场中,也只是个普通官员。

拔得头筹之人,一个时代或许只有个。

“这样一来,便很难了,其他人没有穆九榕这个学生在前,他们不会愿意收庶民做学生,顶多是收下寒门。如此一来,又是在世家里打转。”

颜士玉很头疼,都不用世家的人出手,寒门的官员也只喜欢收寒门,收个世家更好,因为世家能供养老师,在官场上助老师一臂之力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