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于贵地而言,这是好事。”宋鑫也恭喜道。
在他看来,这的确对琉球而言是好事,琉球与中原隔得太近,却又没有紧挨着,是一个既安全,又危险的位置。
倭岛更是心思极大,想要一步步蚕食琉球,那中原之外的海洋屏障,就成了倭岛的自留地了?中原绝对不会允许,光凭借这一点,中原必定保琉球,倭岛,也必定会出兵敲打。
现在中原彻底接纳琉球,那其他国家,动心思前就要思量思量了。
但他们南吴不一样,他们吴地到底和中原隔得远,就算大梁有心思,也还是需要吴地自治的,合作就好,想必大梁心知肚明,所以对于驻使馆,宋鑫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意见。
只有一点:“上国仁德,只是不知这驻使馆,是否配备军队?若有,下臣需先回禀王上。”
“孤说了,驻使馆是为了双方更好的贸易合作,而不是像倭寇一样侵略,军队算不上,但护卫是要有的,他们不会干涉使馆外的事情。”
“至于护卫的数量,不会太多,顶多……八百左右吧。若不够,再派遣,或者有劳你们那儿出点人了。”
八百人,宋鑫算了算,应当还好,不至于挑动王上敏感的神经。
“受上国庇护,自是应当。”这就是没意见了。
如此,再互相商讨一些细节,这事儿,就算初步定下来了。
安南与高丽两个王子就有些惴惴不安了,他们两个海上的藩国就罢了,或许还需要借势,我们这两个与大梁接壤的,有必要多个顶头上司在自己地盘儿上吗?
之前他们软和得快,亲近的姿态也比琉球和南吴做得足,可一到这种关键时刻,他们反而并不急着表态。
这就是外藩与汉人遗民的区别,琉球与南吴,虽然不止汉人,但终归是汉人为主导的藩国。
琉球和南吴未必看不出大梁背后的含义,但是那又如何?再怎么样,都是汉人得利,他们的地盘强大了,这就是内外之分。
待这些外藩使臣都离开了东宫,几位老大人倒是都笑了出来,如今有举国之力做兜底,不用担心时间不够,太子殿下便果断转变了方式,果然,天幕是个好东西啊。
至于安南与高丽还没表态,那重要吗?倭岛平定后,高丽还有选择吗?安南,也是迟早的事儿。
“九哥特意叫我来,可是需要我出使驻外?”
“是有此意,你本就在鸿胪寺学习外藩文化,原先打算是让你去琉球的,只是不曾料到琉球王做了两手准备。当然,现在是东宁郡王了。”
顶多再过个两三年,整个琉球区域就是顺理成章的东宁省了。
没让王子过来,但是派遣了琉球丞相,是进是退,到哪种程度,全看大梁内部如何,如今亲眼见到大梁内部一片和睦,上下齐心,就果断选择了归附,也给自己捞了个王位。
“高丽与安南,倒是不急,再等等吧。”
南吴那边,更需要一个文武双全的有经验的使臣坐镇,还用不到年轻人。姜琦表示理解,她是想出力,但是并不自大。
“殿下似乎对琉球格外重视,是因为位置?”右相还记得‘南海卫所’,可是包含了琉球的所在区域的,而现在一出手就是承诺郡王,还给足了选择的余地。
姜衡爽快的点头,“琉球,高丽,倭岛,其实在孤看来,都比安南与南吴重要。”
“琉球与倭岛,我中洲以后海权时代的跳板与屏障,而高丽,咽喉之地,最好还是我们自己把握才妥当。”
右相人老成精,没有再点出太子对琉球与对倭岛的不同态度。对琉球,可以慢慢来,收心为上,重视琉球发展,对倭岛,不出意外,明年就正式出兵了。
较原计划提前了,但是,完全可行。
“翰林院已拟出申饬倭岛的国书,殿下您先过目。”
这便是针对倭岛,讨论具体的执行方案了。
国书上,站在礼仪方面,狠狠贬斥了倭岛的胆大妄为,以谋逆犯上之罪,废黜大樱天皇皇位,天皇嫡支一脉全部赐斩立决,另选王室子弟,封为东樱王。
幕府将军白石川枫不敬上国,不尊王化,诛其九族。
虽然不许称皇,但是大梁的国书,还是选择了维护大樱王室的大樱正统性,再通过白石家诛九族,借此打压幕府的权威。让幕府没法架空王室,一言堂。
新王会相信幕府的“天幕”之言吗?
这不重要,因为新王的正统性来自于宗主国大梁,而倭岛没有举兵大梁的能力。
而幕府一系,知道真相又如何?还是会陷入倭岛政权的内斗之中。
“只是倭岛的正副使臣都被斩杀,我们还需要派遣使臣前去宣旨。”
而使臣,有回不来的可能性,哪怕本身也没让其做一个“汉使”的使命,毕竟倭岛已经有犯上的理由了,历史向来讲究春秋笔法,他们熟。
倭岛犯上是真,大梁反击是真,至于中间有时间差,不写就是了,都是写实,绝不掺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