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素丸子我也会和面,要不然我来吧。”杨冬湖见朱翠兰忙的脚不沾地,开口道。
有人帮忙当然好了,省时又省力,朱翠兰笑道:“真的?手这么巧呢,那行,炸丸子交给你和方初,外头的大锅给你们用,我和你叔在屋里头炸鱼,行不。”
“行。”
杨冬湖找来一个和面的大盆,他常来,朱翠兰面缸放在哪儿他早就知道了,面缸里的白面都是朱翠兰为了过年,让赵河新买回来,一掀开缸盖,小麦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。
庄稼人的白面都是自己家拿小麦换的,赵家没有地,自然也没有粮食,只能去镇上买回来。
丸子的面和做馒头包饺子的面不一样,不需要和好醒发什么麻烦的步骤。
把擦好的萝卜丝拿盐杀杀水,疲软后挤出多余的水分,这样能很好的去除萝卜里的异味。
挤好水的萝卜放进大盆里,今年雨水好,萝卜的个头都不小,赵方初只擦了四个萝卜,杀好水后还有小半盆呢。
萝卜里头打上两个鸡蛋,放上盐和打成粉末的香料,不需要很多,空口吃也不会觉得咸。
然后少量多次的倒入白面,一边倒一边搅和,等到搅和到微微粘手的状态,手里攥上一把面,再从虎口处挤出来一个圆圆的丸子形状。
只要挤出来的丸子成型不软塌,面就算是和好了。
大锅里的肉全都盛到了盆里,把锅刷干净,倒上小半锅的油,油热就能下丸子了。
赵方初不会做饭,但烧火的技术还算不错,让大火就大火,需要小火了也能立马反应过来,火候把握的极好。
一大盆的面足足炸了三锅才全都炸完,盛丸子的簸箕都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。
趁着油还热着,赵方初说道:“冬哥,咱们趁着炸点红薯片成不,炸出来干脆干脆的,撒上糖可好吃了。”
平日里哪里舍得费这么多油,既然炸了东西,那就一次把想吃的东西都炸完,省得还要再费第两遍功夫。
“也行,那我去拿几个红薯。”
第54章 不小心
院子的上方弥漫着各类炸货的香味儿,几个人一直从早晨忙活到了中午,两个锅一起烧东西炸的也快,晌午头上的时候都已经炸的差不多了。
朱翠兰把炸好的丸子盛了几碗出来给周围的邻居送去了,每家每户的味道都不一样,让别人也尝尝自家的。
邻里之间就是这样,今儿你送过来,明儿我送过去,人情就送出来了。朱翠兰送几大碗炸丸子出去,换回来不少的炸糖糕和糍粑。
中午也不用做饭,炸好的东西这个尝几个那个尝几个,再配点早晨剩的粥,一顿饭也就过去了。
劳累一上午总得歇一歇,喝碗茶水下午也好接着炸。
院子里炸好的吃食摆的整整齐齐的,朱翠兰眼见着这么多的好东西,笑的眼角的皱纹愈发深了。
这就好比是庄稼人秋收时候的喜悦是一样的,东西越多就代表着日子越过越好了,要不然哪能吃得上这么些东西。
好东西看着人心里欢喜,干劲也是足足的,炸了一天也没觉得累。
米粉肉和梅菜扣肉朱翠兰各做了十大碗,除了年夜饭要吃的,剩下的都是用来待客的。
赵洛川娘是从南方逃难过来的,家里的亲戚早就不知散在何处了,什么舅舅姥姥的,他一次都没见过,就是想走动也无处可去。
赵洛川的爷爷只有赵海和赵河两个儿子,没有女儿,赵洛川年后走亲戚算下来也只有赵河这一门亲。
两家人平时好的跟一家人似的,也就不用搞这些虚文了。
杨冬湖就更不用说了,跟杨家都断了亲,往日里的七大姑八大姨自然就更不来往了,也没有亲戚要走的。
所以粉蒸肉和梅菜扣肉他们每个只要了一碗,剩下的都留给了朱翠兰。
朱翠兰没推辞,反正炸货够多还耐放,到时候给他俩人多拿一些,一时吃不完也不要紧,都是过了熟油的,放个把月不成问题,慢慢吃就是了。
都弄的差不多了,杨冬湖看见还剩下些生的五花肉,以前不管是拿来做红烧肉还是炖白菜,吃的也已经够多了,不如换个其他的吃法。
他本来是想炸藕盒的,可现在不是莲藕的季节,荷塘里早就结了冰冻的硬邦邦的。
杨冬湖思索了会儿,想起来刚才去地窖里头拿红薯的时候,他看见还有一小堆的马铃薯跟红薯放在了一起。
既然藕盒做不成,不如就用马铃薯来试试,做法都是一样的,都是把食材片开里头搁上肉馅,区别应当不大。
他和朱翠兰说了,朱翠兰虽然没见过用马铃薯夹肉馅的,但想着杨冬湖都忙活一天了,想做啥就做啥吧,反正就剩下不大点肉,做不好也没关系,由着他去。
赵方初听着新鲜,自告奋勇的来帮忙,杨冬湖让他去地窖里头拿几个马铃薯出来,要长得匀称些的,不然肉馅夹不住,漏出来就可惜了。
五花肉就像剁饺子馅是一样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