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此策。然当时先帝缠绵于病榻,太子羽翼未丰,朝中反对之声甚嚣尘上,且朝局动荡,诸事纷扰,此事便被搁置一旁。
如今,新帝登基,朝中那些顽固反对势力在官粮贪墨案中已被铲除了大半,正是重提解除海禁的良机。
当时章思友与陆铎二人思及此策风险太高,未曾与黎宛商议,此次,黎宛为自己据理力争:“我绝不做藏在你们身后的懦夫,你们能做的事,我亦可以!”
陆铎拗不过黎宛,只得答应了。
三人不知熬过多少漫漫长夜,反复斟酌,几经更改,
终于在五月初拟出了一份《展海令》。
黎宛将自己的名字郑重署在《展海令》的末尾时,心中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。
他们三人离开连江已近半年之久,虽在陆铎与章思友雷霆手腕的打压下,倭寇的侵扰已基本平息,然这半年中,仍有少数不怕死的倭寇,不时上岸来烧杀抢掠。
为彻底根除倭寇,还沿海百姓以安宁,解除海禁,势在必行。
这一日,御史陶立巍然立于朝堂之上,慷慨陈词,力主解除海禁之策。
“陛下,开海之利,关乎国运昌盛。解除海禁,其一,可兴我大显沿海之航运、造船大业。我朝之瓷器、丝织品、茶叶,若售于海外诸国,预计可为我朝纳三亿万两银子之巨,实乃富国之源。
其二,海禁一解,沿海之民可凭出海贸易或捕鱼以谋生计。往昔海禁,民有饥色,生计维艰,今解此禁,则民有立身之本,可安居乐业。
其三,于海外售于我朝之货物,加征税收,此乃充实国库之良策,可应天下之需。
其四,倭寇常扰沿海百姓,今开海通商,贸易畅达,其势自衰,沿海百姓免受战乱之苦,此乃保境安民之要举也。
望陛下圣裁,准此良策,使我大显国运亨通,万世永昌!”
黎宛一番惊天动地的言论让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,很快便有保守派老臣言辞激昂地站出来反驳。
“陶御史,你一味鼓吹售我朝之物于海外,却未曾考量海外货物涌入,将对我朝造成何等冲击?彼之奇技淫巧、货物纷杂,若肆意流入,或会动摇我朝经济发展之根基,岂可轻视?
且海禁若解,沿海之民皆趋之若鹜,投身贸易之途,则田间地头,谁人执锄种粮?莫非要使我大显天下的良田沦为荒芜之地?
汝又言与海外诸国贸易,有亿万两银子之期,然此等财富,最终能入库者几何?其间贪腐之行,犹如暗蠹蚀木,防不胜防,又岂可轻易言之?
望陛下明鉴,莫为浮言所惑,海禁之事,关乎国本,绝不可妄动!”
章思友亦整衣出列,朗声道:“梁阁老所言只问题,吾等皆有所考虑,应对之策已一一详列于《展海令》之中,还请各位阁老细看。
且国之大计,犹如沧海行舟,焉能求百利而无一害?解除海禁,实乃利大于弊之良策也。
至于梁阁老忧心的贪腐之事,微臣自幼生于沿海、长于沿海,熟知沿海风土人情。微臣愿赴汤蹈火,回乡推行新政,若贪腐之弊生于微臣之手下,则臣愿以死谢罪,万死不辞,望陛下恩准!”
章思友言罢,朝堂之上,气氛愈发激烈,朝臣们为海禁之事,各抒己见,争执不下,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。
正在此时,那名曾弹劾陆铎的御史,似是嫌场面不够乱似的,高声呼道:“陛下,臣要揭发陶立陶御史!其身份有假,犯了欺君之罪!”
此语一出,方才还吵得面红耳赤的朝臣们登时安静了下来,纷纷竖起了耳朵。
“陛下,陶御史冒用他人身份科考,她……她实是一名女子!”
第54章 释怀
黎宛从未想过,自己的身份竟会在这种场合下,被一个素无往来的同僚这般毫无预兆地揭开。
饶是她素来冷静,此刻也不禁怔立在原地,脑中一片空白。
在无数道惊愕的目光投向黎宛之前,方才还立于百官之首的陆铎不知何时已悄无声息地站到了她的身前,将她牢牢护在身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