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77章(2 / 2)

者眼瞅着这么多王室贵族子弟被送来,简直一个头比两个大。

这可都是祖宗级别的幼童。

“殿下……”

二人欲言又止,止言又欲。

“陈师不必管她们。”

知韫毫不客气地摆摆手,“大的就给派些轻省的活,小的就让在边上玩,生于王侯之家已是大幸,日后都是我秦国之栋梁,纵然不事农,也不可不知农、不重农。”

说着,她往边上高喊一声。

“阿兄、子婴,看着些小的,别叫乱跑,阿灼、阿悟,盯着点大的,别让添乱!”

至于谁大谁小,以她为界限。

她迅速划分好,又指派了几个年纪不大的农家少年过去指点。

扶苏几人熟练地应下,王离等年纪大的,都不用特意提醒,就开始捋袖子的捋袖子,拿出习武的专注与毅力。

陈辛和陈相:“……”

二人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地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熟悉的欣慰与满足。

虽然农家主张“君民同耕”、“君臣并耕”,但自农家创立以来,这两条主张就压根没有落地生根的土壤。

谁家国君贵族乐意种地?

是赏乐观舞的日子不够惬意,还是骑马游猎的日子不够自在?

谁爱吃苦谁吃苦,反正他们不吃这个苦。

但现在,太子殿下一声令下,给他们农家送来几十个王室贵族子弟跟着学农,虽然只是插班生一样随到随走的存在,但当秦国下一代的君主与重臣都是知农、重农之人,何愁农事不兴?

农家大兴,就在眼前!

果然,当初他们兄弟收到秦国的诚挚邀请后,没有选择拒绝、而是西行入秦,是一个无比正确且明智的决定。

虽然秦国也没给拒绝的机会。

——不过,这不重要。

他们殿下果真是农家的明君圣主,瞧瞧这话,说得多有道理?

天大地大,吃饭最大。

不事农没关系,至少得知农,真不知农也算了,至少得重农。

轻农事而重享乐,昏君尔!

“这就是蹲鸱和玉延?”

知韫蹲下身子,伸手拿了两个看了看,“按照去岁的初步试验,不是说咱们这儿至少要等到三月底播种?”

蹲鸱,就是芋头。

《管子?轻重甲篇》记载“春日倳耜,次日获麦,次日薄芋,次日树麻,次日绝菹。次日大雨且至,趣芸壅培。”
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记载,“秦灭赵,迁……此地狭薄。吾闻汶山之下,沃野,下有蹲鸱,至死不饥。”
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,“……今岁饥民贫,士卒食芋菽。”

可见,现在这个时间点,至少蜀地、楚地、齐地是有芋头种植的,且至少在齐地,种植的规模不会太小。

只是种植技术尚未成熟。

西汉的《氾胜之书》、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中都有专门的种芋篇。两晋南北朝时,芋头的种植技术趋向成熟,再到唐朝,种植面积扩大,成为夏季主食。

玉延,则是山药。

薯蓣生于山者,名为山药,秦、楚名玉延,郑、越名土藷,齐、赵名山羊。

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记载,“……曰景山……其上多草、藷藇。”

《卫国志》中记载,公元前734年,卫桓公将生长于古怀庆府的山药进献给周王室,被大赞神物、列为贡品。

除此之外,汉时的《神农本草经》、东汉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、唐时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药方》、明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等医学著作中都有相关记载。

作为一种药,可谓历史悠久。

至于作为主食,杜甫倒是写过一句“充肠多薯蓣”,至少在唐宋时期,山药作为主食登上历史舞台。

不过现在的时间点还早呢,距离唐宋至少八百年打底。

——有研究的必要性。

“这正是我等欲向殿下与王上禀告的。”

陈辛肃色凝眉,声音微沉,“今岁的气候较之往年暖和许多,臣忧心今岁生有旱情。”

他二人种了大半辈子的地,不仅和土地农事打了几十年的交道,也研读了许多关于农事的书籍、与各地的农人交流,对天时气候自有一套判断的逻辑方式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