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后胜这样的大贵族而言,齐国羸不羸弱,完全不耽误他们在国内纸醉金迷、作威作福,甚至齐国越弱、齐王越没有威信,反倒更利于他们凌驾于王权之上。
至于战败了怎么办……
了不起也就是和亲、割城。
反正和亲的人不是他自己,割的城也不是他们的封邑,无所谓。
“那就先灭楚国再说。”
嬴政颔首,轻笑,“既然齐使来了,那就正好再结个盟,也省的还要再派人去齐国。”
安分点。
别在秦灭楚的时候伸爪子。
不然一刀给你剁喽。
“楚国啊……”
知韫支着下巴,忽而问道,“阿父想好以哪位将军为主将了么?”
——李牧不行。
纵然他是战功赫赫的赵国名将,但在秦军中的威望值与信任度都不够,至多为一副将。
所以……
是继续任用沉稳持重的老将,还是起用意气风发的少壮派?
——阿父,想撒娇不?
第896章 大秦(110)
秦楚之间关系堪称复杂。
虽然两国频繁联姻,王室嫡系的血脉里都互相流着对方的血,但如此亲近且暧昧的关系,也一点也不妨碍打起来的时候把对方往死里打。
尤其是在昭襄王时期。
虽然昭襄王的亲妈宣太后、正妻叶阳后、儿媳妇华阳夫人都是楚国贵女,但他照样在武关会盟的时候把亲舅舅楚怀王给扣下来要地,照样以白起、司马错为大将,在鄢郢之战时攻破楚国国都、火烧楚国王陵。
但楚国难缠也确实难缠。
连都城都被秦国打到从鄢郢迁到陈郢,又从陈郢迁到寿春,西部巫郡、黔中郡的大山屏障没了,核心区的江汉平原丢了,汉水防线和随枣走廊失守了,楚国却还是照样活蹦乱跳的。
想想都让人难受得睡不着。
也正因此,对待楚国还真不能轻视分毫。
它与其说是一个紧密团结的国家,其实更倾向于是由贵族组成的松散联盟。
看上去不难打,是因为楚王室嫡系的熊氏掌控力日渐衰退,辖制不了屈景昭等大贵族,而这些大贵族往往看重家族利益胜于国家利益。
打顺风仗的时候,一个比一个猛,但一旦开始进入相持阶段、被拖入持久战,各大家族就不肯继续投入人力物力。
就比如秦楚的蓝田之战吧。
当年张仪拿着商於六百里骗楚怀王,惹得楚怀王愤然伐秦却在丹阳惨败,于是一怒之下发了狠,调集全国兵力反击,连破数城、攻破武关、直逼蓝田,兵锋距离咸阳仅百余里,逼到秦国连咸阳的卫戍部队都出动参战。
这爆发的力量强大吧?
但秦国在生死存亡之际拼死抵抗,一边将深入秦地的楚军拖进消耗战的泥潭,一边联合韩魏反攻楚国本土,眼看着要开始拼物资、拼后勤地打持久战了,楚国的贵族们就开始要求退兵。
没办法。
跟秦国持久战,消耗的是他们自己的人力物力,韩魏联军攻楚,打的是他们自己的地盘。
自家的东西自家心疼嘛!
再然后,有序的撤退变成了无序的溃退,损兵折将不说,连汉中这个战略要地都丢了。
以为这帮贵族会吸取教训?
没错,确实吸取教训了,鉴于屈氏等贵族在此战后势力大衰,其余贵族在之后的战争后越发不愿意出人出力了。
(散装楚国,值得拥有jpg)
但众所周知,一个团体若是散装了,它内部的个体就比较强。
在楚国将亡的前提下,若这些大贵族联合楚王一起玩命,秦军一不当心就要阴沟里翻船。
只能说,秦楚国情不同。
别看秦国也有贵族,但秦王一脉就是最大的贵族,将秦国的贵族放到楚国跟屈景昭一比,吃饭得坐小孩那桌。
所以,慎重、稳妥为要。
天下共七国,秦已灭其四,仅余齐、楚二国未定,在召见了齐国的使节再续盟约后,秦王召集群臣商议灭楚。
“寡人欲攻取楚地,诸位将军以为,应当调集多少兵马合适?”
今日的军事会议中,三公九卿皆在,如蔡泽、尉缭、姚贾等人亦在,闻言,都将目光投向以王翦为首的武将。
作为灭赵、灭燕的首功,王翦军功极盛,在秦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,见秦王问询,他在深思熟虑之后回答。
“臣以为,若要灭楚,非六十万人不可。”
他是个沉稳持重的性子,凡事力求稳妥,不爱打没把握的仗。
当然,这也是秦国将领们的打仗风格,如杨端和、蒙武等将领,大多都不喜欢打险仗。
“六十万人?”
嬴政微微颔首,对王翦的意见不置可否,又询问在灭燕时表现出色的少壮派将领李信。
李信左看看右看看,自

